“绿色信贷”助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产业升级
当前位置:首页 >>特色专题
  兴业银行武汉分行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解读

  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而来的环境危机和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已成为席卷全球的新浪潮。在中国政府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大力推动下,国内金融业也积极参与到了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中来。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兴业银行更是以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为契机,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理念和经验,探索可持续金融发展路子,主动践行银行社会责任,取得了良好效果。

  节能减排呼唤“绿色信贷”

  目前,国内节能减排形势相当严峻,节能减排已被提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但节能减排项目在开发初期投资大,许多企业望而怯步。

  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合作,在境内率先创新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所谓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是指银行针对借款人用于能源效率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和纯减排项目,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发放的项目贷款。

  其适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工业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节能、太阳能、风力、水力发电等。支持和服务的企业包括:自身进行节能改造的企事业单位、专业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设备生产企业、节能设备租赁企业、公用事业服务商(如天然气运营商)等。

  该项目创新开发了损失分担机制,确定了以将项目的销售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弱化对于抵押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的依赖。此举措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使众多经营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生产经营优势明显,但缺乏抵押担保资源的中小企业客户获得节能技改资金支持,实现了商业利益与环保公益的良好结合,推动了中国节能环保事业的发展。

  兴业银行此举迈出了倡导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质性第一步,也开创了国内商业银行能效节能减排融资的先河,成功树立了中国“绿色信贷”先行者与倡导者的良好形象。

  有分析人士称,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若要真正具有生命力并起到实效,不做噱头,必然是一个“寓义于利”的行为。这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与企业的长久竞争力和股东的长期利润最大化是一致的,也必然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兴业银行通过实践证明,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商业行为来履行社会责任,实现商业活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开辟金融支持节能减排新途径。

  “绿色信贷”助力湖北节能减排

  兴业银行的这一“绿色金融”创新,与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建设,不期而遇。武汉分行抓住这一独特优势,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在湖北境内迅速铺开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业务,助力省内企业节能减排。

  某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是武汉“8+1”城市圈内的一家民营小企业,2008年总资产1.1亿元,销售收入1.4亿元。企业原采用的合成氨工艺能耗很高,副产的“三废”未加以利用直接排放,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此,企业拟进行6万吨合成氨联醇系统优化节能改造工程,采用三废循环流化床锅炉替代现有设备。然而,该项目需投资2400余万元,而企业除维持正常生产的流动资金外,仅有自有资金600余万元,还存在1800万元的资金缺口。

  “我们也一直希望通过技术改造的方式解决能耗和污染的问题,但是苦于没有技改资金,想要借贷,但我们是小型企业,可抵押资产不多,且借款期限较长,银行也无意愿提供贷款。”该化工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兴业银行武汉分行通过接触了解,该企业可抵押资产不多,其土地使用权系集体用地,无法办理抵押,而生产设备均很陈旧,抵押价值难以为其授信提供全额担保。与此同时,对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确认该项目的现金流较好,第一还款来源充足且节能减排和环保效益明显,立即为该企业设计了“由其关联企业提供保证担保并追加其全部机器设备抵押担保”的授信方案。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项目立项、申报、审批等相关手续,并于2009年6月30日为其提供三年期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0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为合成氨联醇项目主体设备如期提货、及时安装提供了资金保证。

  该项目实施后,企业在现有装置能耗基础上节约造气用煤9265吨/年,节电689万度/年,节约及增产蒸汽量75600吨/年,相当于节标煤17191吨/年,综合利用水膜除尘器、除尘效率达93%,脱硫效率达60%以上,减少SO2排放187吨/年,减少固体废弃煤渣及粉煤灰排放11230吨,具有明显的节能环保效果。同时,当年该企业农用碳酸氢铵增产40000吨,商品液氨增产8000吨,工业甲醇增产2000吨,工业氨水增产900吨,年销售收入达2.1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武汉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压力大、任务重。而此时,专项用于促进企业节能的能效贷款的推出,可谓适时而出的一场及时雨。

  到目前为止,兴业银行武汉分行节能减排项目贷款余额55.9亿元,在总行系统内排名第一,信贷支持企业达208家,涵盖能源、电力、钢铁、建材、化工、制造等多个行业,其中超过50%以上为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可实现年节约标煤176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436万吨,年消减化学需氧量0.93万吨。目前,已有21个新的节能减排项目被列入2012年支持计划,意向贷款金额约24亿元。

  “绿色信贷”与多方共赢

  兴业银行“节能减排项目贷款” 创新性地引入损失分担机制,突破了传统贷款注重担保条件、期限较短等固有模式,制定了与贷款企业节能项目现金流匹配的融资方式,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支持低碳产业转型,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兴业银行“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具备以下优势:一是融资期限最长可达5年期,能够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二是由于引入损失分担机制,银行可适当降低担保门槛,能够较好解决中小企业担保难的问题;三是还款方式灵活,企业根据项目实施的现金流和自身的经营情况来选择还款期限,能够较好解决还款压力问题;四是审批流程短,兴业银行总行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对分行进行一定的转授权,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审批效率,能够较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紧迫的问题。

  同时,中小企业通过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得到了资金支持,完成技术改造,一方面可减少污染排放,避免因陷入融资难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经济效益降低-再污染-再降低”的恶性循环,因环保不达标被迫关停的政策风险;另一方面可降低能耗提高产能,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的目的。

  对于兴业银行来说,在风险控制上,一方面国际金融公司(IFC)可以为企业能效项目提供技术帮助,此举有效降低了项目的技术风险;另一方面,贷款以借款人和项目现金流作为风险考量重点,通过账户管理有效控制第一还款来源;此外,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的《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中引入了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为银行贷款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对于国际金融公司(IFC)来说,通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资金和在节能项目融资方面的成功经验的作用可以成倍放大,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推动国内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

  可以说,“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是一款多方共赢的产品。

  “绿色信贷”再升级

  自2011年起,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由最初的“能效贷款”逐步升级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逐步树立和巩固了“绿色金融”的品牌形象。

  对绿色金融业务坚持专门团队、专注研究、专业服务,在节能环保市场进行细分研究,逐渐形成了节能减排融资和排放权金融两大产品序列,在本土化绿色金融服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融资产品方面,针对节能环保项目特点和客户类型,先后推出“8+1”种融资模式,“8”是对传统信贷模式的改造: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模式、CDM项下融资模式、节能服务商(EMC)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供应商买方信贷融资模式、节能减排设备制造商增产融资模式、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模式、融资租赁模式、排污权抵押融资模式;所谓“1”是指非信贷融资模式,包括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结构化融资、信托融资等。

  在排放权金融方面,针对国际碳交易市场,兴业银行先后推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咨询、购碳代理、核证碳减排量交付担保、碳保理、自愿碳减排交易资金存管与结算、碳资产质押授信等产品,涵盖了项目建设和市场交易的前、中、后各个环节。2011年兴业银行推出了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是指CDM项目业主把预期的卖碳收入作为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兴业银行依靠内部的碳金融团队,独立开发了碳资产评估工具,成功地实现了项目落地。为国内企业盘活碳资产,提供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截至2011年6月,兴业银行已经在中国为25个省、市,1728个项目提供了约731.18亿元人民币的绿色金融贷款,这些融资支持的项目可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节约标准煤2158.80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755.19万吨,年减排化学需氧量(COD)81.37万吨,年减排氨氮0.95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硫4.36万吨,年减排氮氧化物0.69万吨,年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805.02万吨,年节水量8467万吨。

  建设“两型社会”,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银行更应该担负起责任,通过金融服务和金融杠杆实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项目贷款,只是兴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例如,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针对抵押、担保不足的中小企业,推出“兴业增级贷”、“供应链融资”,针对拟扩大生产规模的制造类中小企业,推出小企业自建工业厂房按揭贷款、自购设备按揭贷款,全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兴业银行武汉分行也连续三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支持湖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

  作为中国节能减排、绿色融资领域的先行者、开拓者,兴业银行“绿色金融”之路会越走越宽!






  北京银行“节能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超10亿

  从北京银行获悉,截至2011年底,北京银行“节能贷”产品已发放贷款70余笔,金额超过10亿元,初步估算年节能能力达56万吨标煤,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140万吨。

  “真没想到,我们公司既没有抵押物、也没有其他担保人,就连专业担保公司都认为我们属于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而不愿意担保,北京银行竟给了240万元贷款。”北京凝汽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树生连连感慨。据了解,这家公司注册资本只有385万元,年利润总额仅一二百万元,但是却是余热回收再利用方面的行家。李树生介绍说,公司研发并拥有蒸汽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内10项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

  “在节能减排中,一些中小企业自身尚处于成长阶段,注册资金少,规模小,缺少抵押物,在经营方面又存在着轻资产、项目周期长等特点,根本无法满足银行最基本的贷款条件。”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表示,北京银行2007年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能效融资合作协议,成为全国首家与国际金融公司共同推出节能减排融资项目贷款的城市商业银行。

  凝汽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的这笔贷款,是北京银行与IFC合作模式的一个缩影。银行与IFC实行损失分担,同时还通过节能专家技术确认的方式,对每笔节能项目出具意见,并最终确认了这笔贷款的可行性。“这样解决了银行对节能领域不熟悉的‘心理障碍’,又解决了银行对项目风险无法把控的技术难题。”

  李树生表示,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后,预计未来可实现回收二次蒸汽13.88万吨,折合年节能1.26万吨标准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3.28万吨。

  闫冰竹透露,以北京为例,在国家首批备案的72家节能服务公司中,近30家已与北京银行建立业务合作,约10家企业正在设计融资方案、积极推进业务合作。北京银行已初步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






  河北: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获外资贷款1亿美元

  2012年4月12日,河北省利用亚行贷款节能减排促进(能效电厂)项目启动仪式在石家庄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河北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行”)贷款节能减排促进(能效电厂)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将有效引导全省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

  出席项目启动仪式的有河北省政府常务副秘书长、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苏银增,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Paul J•Heytens(保罗•海登斯)先生,外资司贷款一处处长冯宝山,经济运行调节局电力处处长黄永斌,国家国际司国际金融组织二处处长田华。亚行官员及专家,河北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负责人,项目所在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中间金融服务机构、招标代理机构相关负责人,子项目单位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也参加了项目启动仪式。

  首批子项目涉及河北省6个地市9家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申请亚洲开发银行贷款1亿美元,企业配套资金约5.2亿元人民币。首批子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节约标煤27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7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1600吨。项目贷款采用“财政转贷和中间金融机构服务”方式,由河北省政府统借统还,期限为15年。

  据预测,该项目在15年贷款期内按至少循环使用三次计算,相当于利用外资3亿美元,按照亚行贷款金额占项目总投资的70%计算,相当于促进约28亿人民币的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项目全部建设完成后,预计可实现年节约标煤约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约4100吨。

  河北省是能源消耗大省,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2009年河北省谋划提出了利用亚行贷款建设节能减排促进(能效电厂)项目。2010年12月,国家将该项目作为新补充项目提前列入我国利用亚行贷款2010-2012年备选项目规划。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参与方密切配合,仅用9个月的时间,出台了项目管理相关办法,完成了项目审批,选定了中间服务机构,实现了贷款谈判,并于2012年3月6日,在亚行所在地菲律宾马尼拉顺利签约《贷款协议》和《项目协议》。






  我国绿色金融近年来如何助推节能减排

  “实施绿色金融,发展低碳产业,在中国当下显得尤为紧迫。绿色金融将完成单纯行政手段难以实现的节能减排任务,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并推动产业升级。”这是日前“2012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与会代表的共识。

  所谓绿色金融,就是金融机构将环境评估纳入流程,在投融资行为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环保产业的发展,通过资金流向引导生产要素向绿色低碳产业集中,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速放缓

  近年来,绿色金融的理念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开始得到实施与推广,央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严控对“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的信贷。

  今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绿色信贷指引》,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行业制定专门的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根据《指引》,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从三方面推进绿色信贷:一是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支持,控制落后产能信贷投放;二是注意防范环境社会风险;三是银行注重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内25家规模较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已有13家发布了绿色信贷规范文件;2011年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耗能及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速比全部贷款平均增速低3.3个百分点。

  我国资本市场也强化了对环保的约束。2008年,环保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今后从事钢铁、火电、水泥、电解铝行业以及跨省经营高污染、高耗能的“双高”行业的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必须通过环保核查。

  政策、银行体系不完善等因素制约绿色金融的实施

  绿色金融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我国相关政策体系不完备,在具体实践中,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还存在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等突出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认为,国内大多数银行仍把低碳化经营视为制度和标准约束下被动的供给行为,甚至把低碳化等同于“履行社会责任”,以为实施绿色金融会给自身带来成本、技术等方面的困难。

  除了政策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外,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也是影响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因素之一。虽然10多年来,通过国有银行对分支机构实行垂直管理的改革,地方政府逐步减少了对信贷的干预,但行政干预的存在仍是不争的事实。行政干预使得信贷业务“泥沙俱下”,绿色金融的落实也就大打折扣。

  近年我国许多产业资本入股商业银行,比如中石油入股昆仑银行、宝钢入股深圳发展银行、武钢入股汉口银行等。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主管钟红认为,这一现象也值得关注。“一旦产业资本入股甚至控股商业银行,银行恐怕难以拒绝"婆家"不合理的信贷需求。”

  除了外部环境外,我国银行业体系自身不健全,也制约了低碳产业的融资。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易中舸透露,因为中小企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在资产、技术、营运模式和市场运作等各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普遍具有轻资产、缺乏抵押物等特点,在目前的银行体系下,大量符合环保、低碳要求的企业难以获得银行信贷。

  尽快出台绿色信贷扶持政策

  如何发挥绿色金融推动节能减排的优势?易中舸建议,要进一步健全银行体系,国家应允许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或专为环保产业融资的专业性银行。“国家不妨完全由民间资本来设立这些银行,这样既可以发挥民间资本信息更为充分的优势,也可以避免银行因为担心国有资产流失,不能给予低碳行业和企业充分的信贷支持。”

  杨志认为,当前我国还应尽快出台对“绿色信贷”的扶持政策,制定“绿色信贷”目录指引、项目环保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放宽“绿色信贷”的规模控制,实施差别信贷政策,使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有利可图。同时,环保等部门还应加强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为银行开展绿色金融提供指引和技术支持。

  还有专家认为,除了银行的间接融资外,我国还应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基金、债券和股市等直接融资手段,促进对绿色低碳产业的融资支持。

  针对近年紫金矿业、华英农业等上市公司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专家认为,我国今后还要在节能环保方面强化对上市公司的约束,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环保相关信息的披露。

  杨志表示,在推进绿色金融方面,除了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丰富融资渠道之外,尽快推出强制性减排和碳排放交易市场也很重要。她认为,碳排放交易本质上也是一种金融活动,但与一般绿色金融项目相比,其节能减排的效率更高,而且更紧密地连接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






  山东:金融机构助推钢铁产业减排项目结构调整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与山东省银监局日前联合出台《关于金融促进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山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发挥金融促进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确保完成淘汰压缩钢铁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意见》要求,各金融机构尤其是与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银行,要针对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稳步扩大信贷支持规模。加大对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意见》指出,对钢铁产业结构调整中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钢铁企业和重点项目,特别是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项目,按照“绿色信贷”原则予以倾斜。加强对低碳金融的研究,积极探索开发低碳金融创新产品,参与区域性排放权交易试点,推动用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

  《意见》强调,要严格控制对钢铁企业落后产能项目的信贷投放,各金融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和准入标准。对于违规建设项目和未按规定期限淘汰落后产能的钢铁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已提供的要加快收回。






  银监会引导金融杠杆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中国银监会近日公布《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大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

  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绿色信贷,防范环境、社会风险的监测、引导和检查落实,并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情况作为监管评级、机构准入、业务准入、高管人员履职评价的重要依据。

  指引要求,一是从三方面着力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严密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关注并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二是有效控制环境和社会风险;三是加强绿色信贷的组织管理;四是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五是在授信流程中强化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六是完善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